下一代人的宿命,决定了我们今天的教育 | 头条
在最近举办的汇丰国际教育论坛上,上海平和双语学校校长万玮,从教育者的角度,做了一场题为“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和宿命”的发言。
很荣幸参加这个论坛并做主旨发言。我今天讲的主题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与宿命”。这个话题很宏大,我相信在座很多人或多或少思考过这个问题,我今天以一个教育者的身份来作一个小小的切入。
首先抛给大家一个问题,我们的下一代会超过我们吗?认为会超过我们的举个手。哈,基本上都举手了。我和在座各位一样,对这一点持乐观态度。
我刚刚和汇丰的李总聊,发现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朋友。他是我大学同学,毕业后进了汇丰。在大学时我对他是仰视的,除了下中国象棋,他都比我厉害。我们读的是数学系,他每年拿奖学金,文章也写得好,热爱运动,篮球系队主力,歌唱的棒,卡拉ok麦霸,口才出众。几乎是全才。
他毕业之后先去了汇丰,后来一直在金融行业工作,他可能自己认为职业道路有波折,在我看来,已经很成功了。当然,他以前在大学读书时傲视群雄,对自己的期望不一样。然而也由于经历过一些挫折,他对职业、对人生的理解往往更加深刻,每一次和他交谈,我都会有很多感悟。
一个多月前,我们又碰了一面,当时我们学校很荣幸邀请到金融大鳄吉姆·罗杰斯来做讲座,他也过来听。讲座后我们畅谈了一会儿,聊到教育问题。他在香港定居,儿子在香港最好的双语小学读书,由于继承了父亲的基因,数学特别好,参加香港小学生数学竞赛能拿名次。
唯一不满意的是,他觉得儿子的韧性不够。例如学钢琴,他们夫妻俩觉得孩子有一定天赋,但孩子就是不能坚持,这个事常常弄得家庭不和谐。
他告诉我,儿子对游戏更感兴趣。而游戏最大的一个吸引力就是及时满足。练琴也好,读书也好,效果不会那么快显现出来,都是一种延时满足,所以没有游戏有吸引力。
他感叹说:现在的孩子,被游戏害的,普遍毅力不足,韧性不够。
我回答说:这是我们下一代的宿命。
我们70后所成长的时代,整体而言变化不是那么快,生活和工作的节奏还相对比较缓慢;
我们上一代人,如果是在事业单位或国营企业,更是很可能一辈子就在一个单位上班。对他们来说,不变是常态,生活就是如此,物质条件也不丰裕,因此,他们学会了忍耐;
而我们下一代人呢,他们成长的环境充满了变化,对他们而言,变是常态。
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说到现在90后的一些现象,如裸辞等,老一辈人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对他们来说,很正常啊,未来是不确定的,是变化的,是不可预测的,你想好了也没用。
这世界有那么多变化,那么多选择,他为什么还要忍耐呢?
今天的主题是国际教育,我回到主题。国际教育这个概念在我看来是一个伪命题,再过20年,这个词可能就很少人说了。这个其实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宿命。
我们一听国际教育,觉得高大上;
再去看本土教育,矮矬穷;
这是缘于我们自己的不自信。
美国人会讲国际教育吗?也会讲,会觉得国际教育高大上吗?我看不见得。
美国人常常觉得自己是最好的。特朗普上台后,对全球化很痛恨,认为全球化导致美国利益受损。假如未来有一天中国也坐在美国这个位置上,有相同的想法也未尝可知。
回过头来说,今天在中国的外教,教语言肯定有无可取代的优势,教学科就难说了。一定有部分外教是很棒的,但大部分外教水平都一般。
这个跟一个多世纪前的情形完全不同,那时候很多西方人来到中国,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是精英人才,如传教士、教师、医生等,他们是有信仰的,都是理想主义者。很多人长时间留在中国,把最好的青春献给了他的事业,今天这样的事情也有,不过已经很少很少了。
我曾经说过,上海的基础教育这些年有长足的发展,已经快速缩短了同世界先进水平之间的距离。尽管也有很多人批评,但上海的基础教育毫无疑问能够代表中国的最高水平。
其中原因之一,便是上海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已经呈现了一个多元状态,形成一种很好的生态。其中大致可分为六种类型的学校:
我们这一代人小时候读书的学校,都相对比较宽松自由。我有些上海同事说,他们当年读小学和中学时,下午放学后有很多兴趣活动参加,现在都没有了。但仍有相当多学校不去追求升学率,有自己的办学理想。类似华德福之类的一些小众学校也属此类。
应试教育有其积极的一面,因为评价机制必须考虑到公平正义,而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是最大的公平正义,因此,在没有很完善的替代方案出台之前,标准化考试在相当长时间内仍然是决定升学的重要方式。高一级学校录取学生只会在此基础上完善,而不会完全推倒重来。
上海是国际化大都市,进入21世纪之后,外籍人士急剧增多,因此陆续开张了很多外籍人员子女学校。经过近20年的黄金发展期,目前已趋于饱和。国际教育给像我这样的本土教育从业者带来了全新的教育理念,催生了本土教育的变革。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双语教育逐渐受到一批中产家庭的追捧。70后80后的家长逐渐认识到中国传统教育与纯国际教育各有其短板,而各取其长的双语教育则更符合他们的需求。
当然,双语教育本身内涵比较丰富,对双语教育的研究还很不充分,目前存在的双语学校也是各有不同。不久前,英国第一所中英双语小学在伦敦开张,昭示着双语教育在全球范围内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Facebook创办的Altschool以及美国另一所基于项目学习的High Tech High School等,改变原有学校的教育管理及课程形态,更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类似这样的小范围教育创新在全世界很多地方都在进行中。
未来教育会是什么样子,在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今天,大家都在想象。所以,不仅家长焦虑,教育者也在焦虑。随着基因技术、脑科学以及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学校教育一定会呈现出更多不同的面貌。
由于这些多元教育的存在,上海的教育生态生动多姿,不同层次的家长群体的需求都得到满足。我相信,在未来有一天,上海基础教育世界领先的地位会得到公认。
在座各位都是精英家长。精英家长尤其焦虑。从教育者的角度看,精英家长有三个特征:
我身边很多朋友都在考虑资产配置的最优方案。国家进行金融改革,资本管理,很多人第一时间关注
一方面,他们是教育的受益者,认为教育改变了人生,另一方面,良好的教育背景使得他们思维能力更强,对教育有更为深刻的认知,对好的教育有更迫切而理性的需求。
这一点得益于全球化,空间变小,时间变快,考虑孩子的教育问题,已经不限于上海、中国,而在在世界范围内做选择。
精英家长呼唤精英教育,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精英学生。在我看来,精英学生也有三个特征:
1
接受的是博雅教育
博雅教育是一种全人教育,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有一种说法,未来凡是人工智能干不了的事情,都是我们的教育所应该重点关注的。博雅教育大抵可以如此理解。
2
需要经过艰苦历练
精英不是纨绔子弟,纨绔子弟“富不过三代”。精英是要引领社会前进的,是民族与国家的中坚,当然需要千锤百炼。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要实现的是伟大梦想,因此要进行伟大斗争,我们下一代中意志坚韧的人方能脱颖而出,担此大任。
3
要去功利化
精英主要是一种气质,是内心的品质,是人格的力量。锦衣玉食可能是上流社会,不一定是精英。我们这一代人为什么不太容易出精英,我们对物质太渴望了,我们的功利心太重。我们今天最优秀的人才都想进金融行业,为什么?因为整体收入高。
我们的下一代对金钱与物质可能就没有那么渴望,平和的很多高中毕业生会主动选择心理学、哲学、文学、政治、艺术、公共关系或者文理学院这样的专业与学校,他们也愿意花更多的时间与精力去投入公益事业,下一代的精英一定比我们这一代多且强。
我们这一代家长很焦虑。我们为什么焦虑?我们到底焦虑什么?
我的答案很简单。我们的焦虑来自于这个时代,我们所有的不安全感就是来源于一个字:变。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我们这一代人在过去十年所经历过的社会变化相当于之前几代人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
也有很多东西是不变的。亚马逊创始人杰夫·贝佐斯说: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贝佐斯抱元守一,这个“一”就是以客户为中心,这是永远不变的。那么对于教育者而言,什么才是不变的?
我今天可以给大家一个答案,就是“自主”。古今中外所有好的教育,都指向学生自主性的培养。
平和学校有一个“平和人物”的评选,其中有一个“五自精神”的指标,分别是自主、自由、自然、自信与自省。其中,自主是最核心的品质。
面对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如果不能自主思考、自主选择、自主行动,要问上一代人该怎么办,这样的人怎么能成为社会栋梁,怎么能进行伟大斗争?
回过头来,我要讲,家庭里面,妈妈为什么不能太过强势,因为会抑制孩子自主能力的培育。穷人的孩子为什么通常能早当家,因为没有办法,没有人庇护他,他必须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要让自己变得更强大。所以,女性要学会“平和”。你在职场上可能是女强人,在家庭里,要把自己温柔的那一面展示出来,要做一个贤妻良母。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要秉持阳明心学的精神:必有事焉,勿忘勿助。意思是:
孩子的教育问题要时刻惦记着,不能不管,一直有这么一件事情,叫“必有事焉”。
不能像有些爸爸那样,孩子已经八年级了,他跑到七年级去开家长会,找不到人,还打电话给妈妈问孩子在哪个班,叫做“勿忘”。
但是千万记住还有“勿助”,不能急躁,不要拔苗助长,要学会放手,学会等待。要尊重生命成长的规律。
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青春期,青春期会有逆反情绪。为什么会逆反?这是自主性萌芽的体现。我不是小孩子了!我长大了!我要独立!我要自主!就如同化茧成蝶一般,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
反过来,如果你们家的孩子处于青春期,一点不叛逆,反而是一件危险的事。青春期的孩子通过与家长的“伟大斗争”,逐渐积蓄内心的力量,最终成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人。
影响孩子成长的因素有很多,比较主要的可分为:家庭、社会与学校三大块。这三者的比例大致是7:2:1。这个比例不是那么绝对,并不严谨,个体差异也大。各位姑妄听之。
01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占70%
从平均水平而言,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比学校要大得多,应该是一个共识。
家庭对孩子的影响体现在三个方面:
基因
这是毋庸置疑的,孩子是父母结合的产物,孩子的基因完全来自于父母。父母智商高,孩子智商通常不会低。我们在孩子身上,常常看到的是自身的影子。
民间流传,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七岁刚进小学,可见,说学校只对孩子产生10%的影响一点不为过。
能量
这个词比较复杂,包含很多因素。比如说,家族的力量。
一个孩子通常是被整个家族包括家谱上的人物赋能的。在古代,出一个状元,需要这个家族几代人的积淀,出一个圣人就更难了。所以我们就能理解为什么以前一个大家族会出很多精英,因为他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在现代,能量表现为平台。平和创办21年,早期的毕业生现在30多岁,我认识一个孩子现在经营好几家上市公司,他当然不是白手起家,他有家族的平台。对于超过99.99%的人来说,“先赚一个亿”都是一生无法企及的目标。
身教
最好的教育说到底,就是言传身教。学习最有效的途径就是“模仿”,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讲“勿忘”,这是其中重要一点。
所以,我们首先不要焦虑择校的问题,我们首先焦虑家庭,家庭当中有些不能改变,有些能改变。能改变的努力做一点改变,会比择校产生更积极的效果。
02
学校对孩子的影响占10%
我说学校对孩子的影响有限,倒并不是说学校不重要。对于某些孩子来说,这个10%可能会改变他的一生。总体而言,一所学校的声望首先是由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决定的。学生成就学校,学生成就教师。
学校内部,对孩子成长产生影响的因素我也列了三个:教师、课程以及同伴。从作用来说,这三者的比例大约也是1:2:7。同样,因人而异。同伴的影响最大,同样的,这并不代表我否认教师与课程的作用。对有的人来说,一位教师可能就是他生命中的贵人或高人。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所承受的同伴压力往往超过我们的想象:
一方面,我们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另一方面,有一个六度空间理论,说你与世界上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的间隔不会超过六个人,由此引申出去,另一个理论说,一个人的水平是由与他关系最亲密的六个人的平均水平决定的。
03
社会对孩子的影响占20%
讲完了70%的家庭和10%的学校,我再来讲中间20%的社会。
社会,是时代的社会,所以社会的本质是时代。
而时代,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每一个人都是时代的产物,都被时代局限。
孔子了不起吧,万世师表,但是他生活在漫长的农业社会,他不可能预见到工业时代乃至信息时代。农业社会靠天吃饭,技术水平又低,物质财富的总量不会有大的增长,商业发展不出来。因此儒家思想必定受限于农业社会的思维。
我们今天讲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优秀的传统文化,那些受时代所限的就需要作扬弃。
讲了影响孩子成长的三个因素:家庭、社会、学校,就个体而言,每个人命运不同,会产生不同的个人际遇。个人际遇会成倍地放大甚至缩小这些因素的作用。但个人际遇又是不可捉摸的,因此会出来一些所谓的命、运、风水、血型、星座等,以做心灵的寄托。
马云最近有一个视频,大意是说他不担心年轻人,他担心教育。马云说,他唯一担忧的事情就是教育,如果我们还是按照过去100年的办法去教育孩子,他们就会有问题了。
机器肯定要比人类聪明了,你没法和机器比,就好像你没法和汽车比谁跑得快,如果我们继续教孩子如何去背,如何做速算,他们以后肯定没工作。因此我们应该换一种方式去教育,我们要孩子成功,就要让他们学EQ、IQ和LQ,LQ就是爱商。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p0563pdnrz7&width=500&height=375&auto=0
▲马云受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邀请到莫斯科参加“开放创新论坛”。
我的观点比马云乐观,因为教育很重要,但作用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试想:
1马云当年接受的是怎样的教育?2那时的教育能预见到今天的巨变吗?3马云被他之前所接受的教育耽误了吗?教育随时代而改变。所谓应时而动,因势而变,未来的人才一定会比我们更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未来的教育也一定会被新的时代所改变。
那次,在和香港金融圈工作的大学同学谈话的最后,我问了他一个问题:每一代人都有短板,你觉得我们这一代人的短板在什么地方?
他想了想说:
他讲这段话是有所指的,吉姆·罗杰斯的讲座,现场充当同声翻译的是平和一位17岁的女生,台下还有很多高中学生用全英文提问,落落大方。
我们当年绝对没有这种学习环境,没有这种机会与平台,因此呈现不出这种能力。而我们上一代人的短板就更明显,他们纯真、质朴却闭塞,他们充满理想,可是真的很狭隘。
各位,讲了这么多的宿命,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今天的主题是使命与宿命,我还需要讲一讲使命,宿命的另一面正是使命。
认识到不能做什么是宿命,认识到能做什么是使命。只有我们认识到自己不能做什么,我们才能知道自己能做什么。
所以,我们的宿命也正是我们的使命!
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宿命,也有一代人的使命,当我们接过前人交过来的接力棒,站在舞台的中央时,我们要不辜负历史交给我们的机会。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人类社会也就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不断前行。
延伸阅读
万玮:这两个品质,会让世界对我们刮目相看
· 第一个品质叫教养
台湾著名管理学大师余世维讲过一件事,他每次住宾馆退房时都尽量把房间还原成刚刚进来时的样子,他说这样的目的就是想让打扫房间的人觉得,嗯,刚刚那位客人一定是一个有教养的人。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在飞机上吃完东西之后把所有的东西都整理好塞进盒子递给乘务员,在麦当劳这样的快餐厅吃完东西后顺手端起餐盘倒掉垃圾。
这些举动都会显得有教养。
没教养的例子很多。我前段时间读到两个熊孩子的故事。之所以叫熊孩子,就是因为没有教养。
在第一个故事里,作者住在美国一家酒店里,突然间警报声大作,以为发生火警,正准备逃离,广播响了,要求所有人原地待命。事后看到一个熊孩子浑身湿透,披着浴巾,垂头丧气地接受警察询问,旁边站立着他的父母,也浑身湿透。原来这熊孩子在房间里玩球,把球往墙上扔,结果将烟雾报警器的盖子击落,导致警报启动。
另一个故事讲的是作者的亲戚带着孩子来做客,那孩子到处翻主人的东西,甚至往钢琴上倒水,他向亲戚投诉,亲戚却说,小孩子嘛,不要计较啦。于是他将那个小孩子拉到一边,鼓励他做得不错,说以后还可以尝试把可乐等饮料往琴键上倒。
结果不久之后,他就得知那个亲戚家的熊孩子闯了大祸,父母亲带他去市中心一家购物中心逛街时,他偷偷地往大厅里的一架名贵的古董钢琴倒可乐,被当场抓住。商场给出的处理方案是:一,把那架钢琴买下来,60多万;二,修钢琴,预计近20万。这是一个让熊孩子及其家长铭记一生的教训。
熊孩子长大之后会有教养吗?
画家陈丹青有一次去一所大学演讲,在洗手间里小便时,旁边的一个小伙子突然认出他来,问,你是陈老师吧。陈老师很尴尬地点点头,那小伙子很兴奋地说,太好了,我们合张影吧。陈老师愈发尴尬,刚走出厕所,就被那小伙子一把抓住,似乎深怕他逃了。
作家六六是一个直性子的人,有一次开车看到前面一辆车的人打开车窗往外扔东西,非常生气,追到前面去把车拦下,质问他为什么这么做。那人却不以为然,觉得六六多管闲事,说反正有环卫工人,路上没垃圾他们岂不是失业了云云。
这些都是没教养的表现。
教养是什么?我的理解是心里有他人,发自内心地关心爱护他人。教养有两个层面,一个是外在,刚刚举了很多例子,还有一个是内在。真正的教养一定是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
有教养的人有五个特征。
一是守时守信。
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努力去做,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
古人讲一诺千金,又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因为世界那么大,个人的力量太渺小,我们需要团结协作,诚信就显得太重要。我们身边有个别人,在同伴那儿获得三个字的评价——不靠谱,所谓不靠谱,就是靠不住,不守信用。
二是心态平和。
每个人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许多自认为是不公平、受委屈的事,有些人赢了就得意忘形,沾沾自喜,输了就骂骂咧咧,破罐子破摔。胜亦欣然败亦淡然,这是一种很高的人生境界。
三是谈吐有节。
我们学校的一位老师有一次在微信圈子里讲了一个故事。
下班后她在学校附近的碧云路乘987路公交车,和她一起上车的还有一位穿着平和校服的高中学生。后来又上来一位年轻女士,交通卡欠费,刷不出来,司机客气地请她投币,她说没有硬币。司机说没有硬币就得下车,她说不关你事。
就在僵持的时候,这位老师看到平和高中学生走到前面,掏出两枚硬币塞入投币箱,然后说:“票我补上了,公共场合请不要吵。”瞬间车厢里安静下来,老师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自豪感,同时也懊恼为什么自己没有想到像那位男生那样去做。
四是大度宽容。
高中以前有一位男生,有一双敏锐的眼睛,学校里有任何方面的不足他都会提出来,也常常会来找校长。这样的学生本来我很欣赏,因为他热心关注公共事务嘛,可是后来我了解到他自己的行为规范非常糟糕,每次他违反了校规,都会反过来说校规不合理,老师的态度或方法有问题。他是论辩高手,喜欢钻牛角尖,然而这样一种严以待人宽以律己的做法连他的父母亲也很不认同。
五是有同情心。
同情心是一种大爱。
很多年之前我有一次在人民广场等人,走过来一个十岁左右的小男孩,伸手跟我要钱。我犯了职业病,问那小孩多大了,是哪里人,上学了没有,父母亲知道他这样吗?那男孩面露凶光,冲我竖了中指,还说,不给钱问这么多问题干什么?然后离开。
你们说我当时什么心情?一定会以为我很生气。我当时最大的感受是悲哀,我想到我们学校和他同龄的孩子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状态,而他在走怎样的人生轨迹。
许多这样的孩子出来讨钱,背后都是有大人控制的。如果讨不到钱,回去会被打。如果他们继续这样下去,他们的一生可能就毁了,所以我很悲哀。
在平和的高中就读,希望大家能努力提升自己的教养。教养体现在细节。
首先,要学会过集体生活。有些同学可能是第一次住宿,住宿会让自己的缺点暴露,也会遇到许多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人,学会克服改正自己的缺点包容他人的弱点,与和自己不一样的人和睦共处,是很重要的本领。
其次,对所有的人都同等尊重,尤其是那些弱势群体。对校长、领导、班主任、学科老师尊重,对生活老师、物业工人、保安、食堂阿姨也要尊重,而且要表现得更加谦卑有礼。
再次,平和是一个非常开明的学校,有些同学到了这个年龄会对异性有好感,我们也认为这种情感很珍贵,不会因此批评同学,但我们鼓励同学谈精神恋爱,而不是卿卿我我。
因为校园是公共的地方,你们男女同学手拉手,有没有考虑别人的感受,尤其是校园里还有初中生小学生,给他们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示范?你可能很甜蜜,却失去了教养。
· 第二个品质叫情怀
今天说情怀这个词可能觉得高大缥缈。我和各位同学的父母亲是一个时代的人,我们那个年代都提倡为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而献身。今天我所说的情怀并不是虚无的概念,而是我们的人生选择。
我所说的情怀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不功利,不势利。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极其功利和势利的年代。我遇到过不少家长,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焦虑之中,满脑子想的都是孩子的分数与升学,如果一件事对孩子的升学没有帮助,绝不会做,反之,拼命去做。
平和学生电视台的前任总监王云昊同学曾经在一次座谈会上讲到平和高中与他曾就读的传统初中的区别。他说在初中参加兴趣小组和竞赛活动,目标很清晰,就是要拿名次,要获奖,否则没有意义;然而在平和,他的那些社团活动完全是发自内心的热爱,自己真心喜欢,同时,学校的支持力度很大却也并不要求回报。
还有一个女生,是你们的学姐,今年刚刚高三毕业,拿到了UCLA的offer。她很热心做公益,在高中参与了很多公益项目。平和高中做公益的同学很多,毕竟,申请国外大学公益活动是很重要的一块内容,然而她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却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发起一个活动,去帮助她家乡的山区孩子。
这个活动对她的升学已经没有任何帮助,可是她还是用心去做,这就是完全的没有功利心的表现,我们老师都很佩服她。
反过来看今天的留学市场,各种不诚信、弄虚作假层出不穷。
很早以前,平和IB学生申请国外大学甚至不需要sat成绩,后来由于越来越多的中国学生提供的成绩单根本不可信,导致国外大学转而依赖他们自己的标准化考试,如TOEFL,雅思,SAT等。这两年,连TOEFL和SAT也不可信了,国外大学对此也非常苦恼,SAT已经酝酿改革。
平和这些年来一直坚持诚信,从不开虚假成绩单,反而建立了自己的品牌,平和学校在国外很多大学都建立了良好的口碑。
第二,有思想,有行动。
思想与行动究竟哪一个更重要,可能要因事因人而异。
核物理学之父卢瑟福有一次很晚离开教学楼,看到实验室的灯还亮着,就走过去看,发现一个学生在做实验,卢瑟福问他白天在做什么,学生回答也在做实验。于是卢瑟福问,那你用什么时间思考呢?可见,在卢瑟福看来,思考比行动重要。
有一位青年人写信给杨绛,诉说自己的苦闷心情,杨绛回复他的信中有这么一句:你就是想得太多,做得太少。在杨绛看来,行动比思想更重要。
于是,问题产生了,思想与行动,哪一个更重要?
在我看来,两者同样重要,一个有成就的人,必定既有思想,又有行动。
我们这一届平和高一新生,总体而言是不缺乏思想的,因为有思想是我们招生环节中一个重要的指标,尤其是IB的学生,都必须要通过一个至少半小时的面试。这个面试,就是要看你有没有想法。
曾经有一名浦西一所著名初中理科班的尖子生,中考可以考进上海任何一所市重点高中,报考平和高中IB,笔试成绩很高,面试成绩很低,没有被录取。
家长很生气,说怎么可能,我女儿很优秀,学校录取不公平,有猫腻。
我们决定再给他的女儿一个机会,校长亲自接待他们父女俩。一开始,完全是父亲讲,女儿一句话不说,我就对父亲说,如果今天一直是你讲下去,你的女儿面试成绩就是零分。他急了,说我不讲了,然后催促女儿,你说啊,快说啊。
我问女儿,有什么兴趣爱好,回答没有。
周末做什么?回答补课。
为什么要去补课?爸爸帮我报名的。
为什么要报考国际课程高中?爸爸说以后让我出国读大学。
我翻看她的自我介绍,写得还不错,于是问她,这个自我介绍是你自己写的吗?她回答,是爸爸帮我写的。
接下来的面试,就演变成我对他父亲的严厉批评。
父亲一直有一个观念,小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至于其他方面,长大后自然就懂了。
我说你好糊涂啊,现在孩子生活的世界早已不是我们当年的社会,你这样包办代替下去,孩子是个好孩子,但会被你毁掉的,因为她已经没有了任何个人的想法。
最终我们没有录取她。
因此我对大家的期待是:你们要有更多的行动。
平和有一个校长午餐项目,任何同学有想法你可以写邮件给校长室,如果我们觉得有价值,就邀请你和校长共进午餐。过去的一学期,我一共参加了将近20个校长午餐,其中只有一半左右的同学在午餐之后依然在努力推进项目。
从有想法到变成现实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期间会遇到许多困难与挑战,有一些同学浅尝辄止,半途而废,他们不缺乏想法,缺乏的是持续的行动。
第三,有责任,有担当。
昨天是平和新学期教工大会,在会上,我给大家举了达尔文的例子。
达尔文是进化论的创始人,被认为是十九世纪影响人类社会进程的三位思想家之一,另两位分别是马克思和弗洛伊德。
达尔文学生时代成绩很一般,被他的父亲评价“整天无所事事地游荡”。我说,如果把平和比喻成一个人,这个人应该是衣食无忧的,现在来报考平和的学生很多,平和很难考,我们根本不需要为生存发愁。我们要思考的是,该如何生存,生存的意义又是什么。
我接着说,平和不应该只看学生的分数,而是要思考,什么时候,我们能培养出达尔文这样的大科学家?
下面的老师响应我,说,万校长,达尔文考不进平和学校的!
我说,对啊,这恰恰就是一个大问题!达尔文一定有他超凡的内在品质,可是按照我们现在对学生的评价标准,这个品质是考核不出来的。考试100分的学生满世界都有,但具备想象力创造力的人才却很稀缺啊!
今天,中国的经济已经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就,我们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发言权也越来越多。我们提中国梦,讲伟大民族复兴,中国梦如何实现?伟大民族复兴靠谁?就是在座的同学,你们这一代人。你们意识到了没有,你们做好准备了吗?
我认识一位高中学生,各方面都十分优秀,有希望进入美国最好的大学读书,可是有一天他半开玩笑地说,我的梦想就是到华尔街数钱。
作为校长,我听完之后,心里拔凉拔凉的。也许他只是随便一说,但对我来说,必须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我们如果只关注孩子的分数,孩子进了世界一流大学,而他的目标只是将来去华尔街数钱,我们的工作价值又体现在哪里?
我是从复旦毕业的,当年我的毕业同学很少像我这样来中学做老师,许多人也不理解。今天,他们会说,万玮,我们可能赚的钱比你多,但你的工作更有意义!
我们要把自身的命运和国家、社会、民族联系在一起。这也是为什么刘慈欣获得雨果文学奖让我们振奋,施一公团队在生物化学领域取得一个诺贝尔奖级别的突破让我们自豪,我们需要太多的人在太多的领域成为伟大民族复兴的中坚。
这就是有责任,有担当!
暑期我接待一个台湾花莲的学校代表团,校长和主任带着全校三十几名同学到上海来访问。在会议室里我们座谈交流,校长在致辞中说,感谢平和的接待,这次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带着这些孩子到上海来开眼界。
我听了心中很震动。同学们,台湾的孩子到上海是来开眼界的,就好像以前的农村孩子进城一样。
今天像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硬件水平,科技水平已经不亚于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但是我们的人文素养很糟糕。我们成群结队地出去旅游,在公共场合大声喧哗,旁若无人;我们的熊孩子在埃及神庙刻“到此一游”;我们在美丽的西子湖畔光着脚丫子一整排地坐着泡脚;我们带着孩子随地大小便;我们在机场飞机上大吵大闹……我们被称为“蝗虫”,“黄祸”,我们虽然有钱,但是缺两样东西,一个叫做教养,另一个叫做情怀。
“新校长传媒”投稿邮箱:2594889720@qq.com
期待您的精彩分享
▼
来源 | 万玮(本文经作者授权转载)
作者 | 万玮
责编 | 张君丽
推荐阅读
点击关键词,阅读更多“头条”内容
/ 立起来剧场艺术统整课 /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 ▼
点击“阅读原文”,一键订购